日前,由国家自然博物馆重磅推出的“云南古生物化石科考之旅”活动圆满落幕,以理论与实践交错融合的创新模式网上配资开户,为京城学子的暑期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亮色。
名师带队 博物馆里学知识
本次研学营的主题为:“云南古生物化石科考之旅”。由国家自然博物馆精心策划的研学营活动,已成功举办多年。本次特别邀请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孙作玉副教授、国家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糜嘉琛、助理研究员褚莹等担任主讲教师,为孩子们答疑解惑、传授知识。
孙作玉副教授身为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副馆长、北京大学科协委员,长期深耕《地史学》《古生物学前沿》《博物馆学》等课程教学,在地质古生物科普文创、影视创作及教育实践领域积累了深厚经验。
在团队教师的引领下,凭借风趣幽默的讲解风格与丰富多元的授课形式,带领学员“穿越”时空长河,揭开古生物演化的神秘面纱。课程创新性融合地质学地层解读、古生物学物种研究与艺术创作等多元内容,让孩子们既能在地质剖面分析中锤炼逻辑思维,又能通过生物形态重构激发无限想象,真正实现科学探索与艺术表达的思维碰撞。
学子们先后走进澄江化石博物馆、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科研科普基地博物馆、禄丰世界恐龙谷,系统学习中生代恐龙知识、化石与古生物相关理论及中生代恐龙年代概念。通过古生物拓印、模拟考古挖掘实践、化石修复、恐龙骨架模拟复原拼装等丰富形式,将晦涩难懂的地质知识转化为指尖可触的趣味实验。
实地挖掘 互动教学强体验
本次研学活动中,实地探索环节尤为震撼。学子们相继走进帽天山化石群、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科研科普基地等重点挖掘场所,探究沉积岩生成机制与地质构造奥秘,探寻恐龙化石上镌刻的远古痕迹,发掘亿万年前地层中蕴藏的地质密码,开启了一场互动感十足的感官盛宴。
发现于澄江东部帽天山的澄江生物群,距今已有5.3亿年历史,是举世罕见的完美保存的动物化石库,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珍贵素材,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誉为“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”。在化石发掘点,学子们在专业人员指导下,用放大镜搜寻海绵骨针等微化石,学习野外考察记录方法;在承担“十二五”云南省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(群)建设项目“地质学”学科建设、云南大学“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”中“地质学学科建设”和“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建设”项目的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科研科普基地化石采集区,学子们深入坑道现场作业面,敲开一块块页岩石,宛如剥开层层历史尘埃,挖掘古生物化石遗迹,亲身体验化石标本的挖掘采集工作。
这种“沉浸式”研学模式寓教于乐,让化石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,孩子们得以深入理解其内涵与价值。亲身体验的方式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,更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,助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。
不断探索 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
国家自然博物馆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、综合性自然博物馆,亦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,主要致力于古生物、动物、植物和人类学等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标本收藏、科学研究及科学普及工作。本次“云南古生物化石科考之旅”,正是国家自然博物馆助力北京“博物馆之城”建设的一次积极探索。
一方面,国家自然博物馆结合各学校的整体安排,广泛开展进校园活动,目前已与多所院校达成共建合作,通过在学校举办展览、讲座等形式,将古生物、动物、植物和人类学等知识送进校园。
另一方面,国家自然博物馆通过举办知识竞赛、研学夏令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,积极向社会推介博物馆资源,推动青少年在感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、革命文物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。
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。接下来,国家自然博物馆将持续升级服务,深入发掘馆藏资源网上配资开户,继续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,充分彰显博物馆在收藏、展示功能之外,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的重要价值。
华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